close

  天山網訊(通訊員王成業報道)2013年11月初,一位68歲高齡的老人駐足在塔里木大地上,他那深邃的雙眸,凝望遠方的胡楊林,這裡的一絲風、一草一木、一人一事,無不牽動他的思緒,浮想連篇。他就是曾經在一師十四團中學工作的李茂信老師,人稱“胡楊老人”。
  1965年,身處古都西安19歲的他,帶著對新疆的無限嚮往,懷著滿腔熱忱,高考時毅然報考並被錄取到新疆兵團農學院,即現在的石河子大學,四年後分配到第一師十四團,先後在連隊、機關和團中學工作,執教時間最長,教授高中語文。後來母親身患癌症,膝下無人照料,1982年初調回西安一中學任教直至退休。
  剛參加工作時,條件非常艱苦。因為他是分配的大學生,住的是一排排胡楊樹幹做柱子,胡楊枝蓋頂的土木結構番雖然很簡陋,但比絕大多數人住地窩子強多了。室外到處是“一千年不死,死後一千年不倒,倒後一千年不朽”的胡楊,加之第一代軍墾人那戰天鬥地、頑強不屈的胡楊精神,他對胡楊有難以割捨的情結。
  身在西安,心系塔里木。李老師經過長達10年的構思,2012年請事假半年寫《靜靜的胡楊林》,為此還耽誤了升工資。這部56萬字的長篇小說表現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的歷程,描寫在那蒼涼的歲月里,荒漠邊遠地區支邊青年投身邊疆建設,把青春獻給塔里木的壯舉,展示人們經歷種種磨難的積極的人生態度√畫了一百多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,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捲。書中男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就有他的生活的影子。
  拍攝胡楊四季的英姿,做成畫集,宣傳胡楊,讓人們認識這獨特的樹種,這是他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的夙願。2010年8月至今,他6次從古都西安回歸第二故鄉——新疆第一師十四團,拍攝胡楊。雖年老體弱,身體疲憊,但一走進胡楊林就樂此不片對胡楊凝視良久,撫摸樹幹,測量大樹的樹圍。胡楊那壯美的雄姿,震撼人心的生命,使他陶醉在光與影的世界里,對準胡楊,頻頻舉起相機。阿瓦提、沙雅的胡楊林、輪台縣和第一師三團的胡楊公園、還有沙雅縣城1420多年的胡楊王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那雙註視胡楊遐想的眼神。2010年8月他與愛人、女兒、外孫女一道來到十四團,2013年7月他的讀初一的外孫女小米粒兒又一同前來,他們三代人對胡楊情有獨鐘,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的發展變化有了更深刻的瞭解。
  2011年12月下旬,李老師說要到十四團來拍胡楊冬景,家人考慮到他年紀大,已66歲,新疆天寒地凍,都持反對態度。什麼也阻止不了他的計劃,悄悄買了火車票,瞞著家人,隨便帶了幾件舊衣服,登上了火車。2012年元月2日到達十四團,第二天一早,我坐上李老師租的車,向阿拉爾至沙雅沙公路153公里處駛去。到了目的地,我們驚獃啦,天公作美,有很大的霧凇,公路右邊的原始胡楊在凜冽的寒天中銀裝素裹,晶瑩剔透,仿佛在展示它們的冰清玉潔。我們舉起相機邊拍邊往裡走。我戴著厚厚的手套還感覺冷,他和他的朋友李志遠(與他一起在十四團工作過)卻光著雙手拍攝,我很納悶,難道他們不感到凍嗎一問才知,是為了拍攝方便。儘管知道了原因,我也不曾取下手套。中途很累,胡楊老人說休息一會兒,他坐在一棵橫卧在地上的胡楊樹幹上,拿出紙筆,光著手修改文章。那是他當天凌晨睡不著,三四點起床撰寫的關於胡楊的散文。早上來的路上老人家在車上說,吃午飯前要把這篇文章念給我們聽。修改好後,我們繼續往裡行進了五六公里後返回來,已經是下午3點多,準備吃簡便的午餐。吃飯前,在胡楊林邊,李老師給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誦起來他的新作。作品贊揚胡楊頑強的生命,經年累月、一輩子甚至倒下一共三千年都做著同一個夢。我想,李老師何嘗不是做著和胡楊同樣的人生夢呢?
  幾天后的一天中午,他坐車從塔里木河邊回來,猛然看到十四團老醫院的原始胡楊林。情緒很激動,臉上發起了紅暈,眼睛也閃爍出亮光。他說:“剛看到就驚獃啦,沒想到團部還有這麼一大片保存完好的天然胡楊。”直怪以前捎信的人說這裡沒有胡楊,導致前兩次沒看到,很是惋惜。說完又是留影,又是統計這一片有多少棵樹,共一百多棵。隨後談起了這片胡楊林的規劃來,說:“十四團有很多胡楊林,這是其它團不能比的,充分挖掘並弘揚胡楊文化,體現十四團的旅游特色。這裡可以建成天然胡楊生態苑,保持樹木的原生態,建胡楊博物館,讓人們全方位瞭解胡楊,使這裡成為十四團的地標性建築,吸引外地人來游玩。”
  他的兩個相機花了8000元,每次到十四團一人就要花5000元左右,但他無怨無悔。5年來共拍攝胡楊3000多張,精選數百張,花費2000多元已做成四季胡楊畫集。內地很多人通過他的QQ空間和胡楊畫集對胡楊從一無所知到深入瞭解,有的甚至還親自到塔里木飽覽這一古老而奇特的樹種。
  老師每次來到十四團都要到基層採風,到職工和維吾爾族老鄉的田地、家裡,瞭解他們工作、生活和學習的狀況,聽聽他們的心聲,並給以一定的意見和建議。到團中學聽年輕老師的課,課後評議。阿拉爾的一橋二橋、工業園區、農業示範區和三五九屯墾旅紀念館等地他都去參觀過。回到住處馬上寫成文章,並配以圖片,發在網上,讓人們瞭解當代的十四團、第一師和兵團。
  凱 迪小學,很多人都不知曉,它在四川雅安地區名山縣,這是著名的凱迪網絡社區的網友捐贈138萬元建成的小學,有3棟2層的樓房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,凱迪網絡網友紛紛捐款,最後決定捐一所小學。李老師作為凱迪網絡的成員,63歲的他以自願者的身份三次到名山:凱迪小學的選址、建設和2009年8月31日學校的開學典禮。第一次去的時候,剛剛到達,名山縣地震後正在建活動板房。一輛大卡車正在卸板房材料,凱迪網絡自願者紛紛前去搬運,勞動中李老師的衣服扯爛了,頭皮也檫破了。災區的百姓為這位老者的熱情深受感動。這一次他遇見了一位四年級的貧困生,由於帶錢不多,當場給了100元,並告訴這位孩子好好學習,長大成為有用之才,有事給爺爺寫信。後來他們互相通信聯繫,2009年春節考慮到孩子春節要用錢、開春要交學費,他寄去了300元。目前這位學生已讀中學了…迪網絡對凱迪小學的捐贈還在繼續,李老師的愛仍在延續,他的愛還浸透到其它的很多自願者活動中。
  這幾次來新疆,也是為他的關於胡楊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積累素材。  (原標題:胡楊老人——記十四團老軍墾李茂信老師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d51oddyg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